萧克的孙子萧云松上学时,老师悄悄询问:是不是家庭条件有困难?

体育投注网站入口
你的位置:体育投注网站入口 > 新闻动态 > 萧克的孙子萧云松上学时,老师悄悄询问:是不是家庭条件有困难?
萧克的孙子萧云松上学时,老师悄悄询问:是不是家庭条件有困难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0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党的第一批领导人可是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呢,他们呀,不只是有着不怕牺牲、甘愿奉献的胆量和精神,而且绝大多数人还具备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。

自1921年我党成立的时候,社会穷得叮当响,老百姓连温饱这种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法满足。长征的时候过雪山、过草地,两万五千里路的行军途中,也不知道有多少战士饿死了,这事儿搁现在那简直没法想象啊。

新中国成立之后,开始实行五年计划,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起来了。就这样,咱们国家慢慢走向富强,走向复兴,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一点点提高了。不过呢,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,那得一代一代往下传,得永远记在心里呀。原上将萧克将军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自家下一代的。

他老是强调艰苦朴素,对自己的孙子萧云松教育起来也特别严格。萧云松上学的时候啊,老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,搞得老师都忍不住想帮帮他呢。哎,这背后到底有啥故事呀?

【上将萧克】

1907年,萧克在湖南嘉禾出生。还不到18岁呢,萧克就踏上了革命之路。在他自己的叙述里,早年有三件事让他记得特别清楚,哪三件事呢?一是考进了黄埔军校,二是参加了北伐军,三是跟着毛主席上井冈山。

都说英雄出少年,萧克能力独特出众,在同龄人里那可是相当拔尖。1928年的时候,他才20岁就从连长升成营长了,井冈山那一片儿,萧克的名字也慢慢响亮起来啦。

作为一支队伍的指战员,首先得解决队伍的武器装备问题。在吉安城战役里,萧克拿着步枪就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。萧克有战术又有能力,这下他就更出名了。部队改编成红四军十二师之后,他就当上正规军的师长了。

萧克年轻的时候有多厉害呢?只要提几个人名儿就清楚啦。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封锁线,成功在陕北会师之后,军委对红军部队进行了改编。贺龙成了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,任弼时担任政委,萧克则是副总指挥。那时候他还不到30岁,说他少年得志一点也不为过呀。

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候,萧克都担任过好多重要职务呢,像120师的副师长呀,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呀,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啥的。不管是从资历方面,还是能力、职务、军阶这些方面看,萧克在这支军队里那可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啊。

1955年授衔仪式的时候啊,萧克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他在上将里可是排名第一的呢,可即便这样,好多老战友还是觉得对他不公平。你看看萧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里担任的职务,再看看和他搭档的政委、指挥官啥的,平心而论啊,给他个大将军衔都不过分的。毛主席也指示过呢:“萧克的成绩大家都看得见,就算给他个大将衔,那也是没话说的。”

但萧克对自己的军衔并不怎么在意,他说:“想当年爬雪山过草地,有多少革命烈士牺牲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啊。和他们比起来,我已经够幸运的了。再说了,主席、总理都主动退出授衔评比呢。我个人的利益不算啥,给我个中将,我觉得也挺好的。”萧克这一番发自内心的话,让所有人都很钦佩。

不过呢,萧克除了心胸特别宽广之外,他还有个优点,这优点可是党内和军内所有同志都公认的,那就是他节俭朴素的性子。

萧克老是穿着一件灰色的长袖军装,不管是大场合还是小场合,他基本上都穿这一件。他常常下基层调研、考察,好多时候衣服上都是补丁,往老农民堆里一站,乍一看都分不清谁是谁了呢。他这种清廉艰苦的品质呀,那可是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。

【严苛的家教】

萧克艰苦朴素的习惯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,也在他的后代身上得到了印证。

新中国成立之后啊,有那么一些红军战士,他们以前可是爬过雪山、越过草地,还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呢。想当初,他们连牺牲掉脑袋都不害怕。可是呢,等到国家越来越富强、民族逐步走向兴旺的时候,他们却干起了贪污受贿、违法乱纪的坏事儿。

还有些人呢,对自己要求挺严的,可对家人和后代就溺爱得很。要么动用自己的关系给亲人托关系、行方便,要么互相勾结把亲属弄进组织里去。

这些人嘴边老挂着这么一句话:“我为共产党打了一辈子天下,我自己不享受,让家人孩子有点优待,这有啥不行的呢?”

就是因为有那么些弄丢了初心使命的共产党官员,萧克这种坚守自己、言传身教培养后代的人就显得特别难得。

萧星华出生于战争时期,他是萧家第一个受父亲影响的人。那时候战火连天,萧克一直在外打仗,根本没法把孩子带在身边。萧星华吃百家饭长大,一年到头也见不了父亲几回。他小时候不懂事,见到父亲就会缠着萧克带他吃好的、买好玩的,被拒绝的时候,萧星华可伤心了。

萧星华长大了,瞅见父亲老是穿着那件补了又补的灰色军装。回想起这么多年的生活过往,他心里就明白得很,都不用父亲再唠唠叨叨,艰苦奋斗就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了。

建国之后呢,萧星华有那能力,品行也不错,他完全能一头扎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里去。让他负责一个行业的发展呀,那是绝对没问题的,他就差他父亲的一封介绍信了。

可到就业的时候,萧克就跟他讲:“你基层工作的经验太少啦,得从最基层干起。”

萧克的儿子萧星华,面对父亲的严格要求,他选择去理解。在农村的时候,他可从没透露过自己和萧克的关系。一直到他离开,当地人才晓得,原来将军的儿子在这儿跟他们一块儿吃、一块儿住、一块儿睡了好多年呢。

在萧克这儿呢,清廉公正从他起就成了萧家自上而下传下来的一个很棒的习惯。

不少人都觉得,父亲对自家孩子的管教往往很严。可到了第三代的时候呢,就会有隔辈亲的情况,多少都会宠着孩子一些。但在萧星华的两个儿子这儿,爷爷萧克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可是一点儿都没变过。

【传承的精神】

萧星华有两个儿子,分别是萧云志和萧云松。在他们的记忆里,爷爷萧克老是一副不苟言笑、特别严肃的样子。爷爷平常跟他们相处的时候,也会说说笑笑的,特别慈爱。但是一谈到生活上的事儿,爷爷就会板着脸,很认真地跟他们强调要求呢。

兄弟俩第一次察觉到这种变化,是在快要上学的时候。那时候啊,他俩以为爷爷要给他们买新书包和新文具呢,就特别高兴地跑进爷爷萧克的办公室。可哪知道呢,萧克正坐在椅子上,一脸严肃地说:“你们到了上学的年纪,也该懂事了。甭管别的孩子咋样,你们得记着,自己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,和老百姓没什么两样。我不搞特殊,你们也不许搞特殊。”

爷爷突然变得特别严厉,把两个孩子吓得够呛。虽然他俩不太明白爷爷为啥这么说,可在往后的几十年生活里,兄弟俩一直都照着爷爷的要求做呢。

萧星华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,就给两个儿子身份“做了假”。他把儿子的出生地改到偏远乡村的一个老乡家里,亲生父母的姓名也都是假的。到现在啊,好多人对萧克这做法和决定有意见。可从萧克的出发点来讲,他是不想让孩子靠着自己的功劳就一辈子不劳而获,这可是一片苦心呢。

萧云志跟萧云松打小穿的衣服,都是亲戚朋友给的打了补丁的旧衣裳呢。好多衣服穿了些日子后,那补丁上都又叠着补丁,衣服原本带颜色的地儿,也慢慢被磨得看不出颜色了。

有一回,学校安排春游呢。老师专门叮嘱孩子们,一定要带好食物和水,中午在外面可别饿肚子呀。说起来,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不少。好多孩子回家后,都借着春游这个借口,让家长给自己买些零食解解馋,这可是很难得的改善伙食的机会。

到了第二天中午,别的学生都拿出桃酥啊、糖之类的零食相互换着吃,萧家这俩兄弟呢,就拿出两个窝窝头,跟其他同学一比,差别可太明显啦。

萧云志和萧云松身边的同学们都在悄悄嘀咕着,还有人捂着嘴直乐呢,可他俩倒没那么多讲究,拿起窝窝头就着开水就开吃了。

一旁的老师瞧见这情形,还以为他俩的家庭出了啥事儿呢,就问道:“要是有啥难处,尽管跟老师讲,咱们一块儿想办法解决。”

没成想他俩却笑着说:“老师,窝窝头管饱,能填饱肚子就成,我俩可满足了呢。”

老师都问了好几遍了,可萧氏兄弟就是怕给爷爷和家里人找麻烦,一直都没把爷爷对他们的要求告诉老师呢。就这么着,这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就像萧家的传家宝似的,一代一代往下传。

【结语:】

2008年,萧克上将在北京离世。回首往昔岁月,真正让老将军觉得骄傲、自豪的,可不是打了多少胜仗,当过多大的将军,而是他通过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,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自家后代呢。

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,这种不骄不躁、坚守初心的家风那可真是更加珍贵无比了。这种品格和习惯呀,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,肯定会真正展现出它内在的价值和精神来的。

史料来源:[1]梅兴无:萧克上将的家风家规[J].党史纵览,2020